发布日期:2024-08-22 12:56 点击次数:136
图片
(鶾音)《周易》里有“翰音登于天,何可长也。”的说法,指的是以鸡声代替鹤鸣,期待声闻于天,但鸡毕竟是鸡,他的叫声再悠长,也不能代替鹤。于是有了“翰音于天”的成语,由徒有虚声比喻徒有虚名。“鲁郊以丹鸡祝曰:'以斯鶾音赤羽,去鲁侯之咎’”出自《鲁郊礼》,大意为:鲁国郊礼用红色的鶾音祷告说:“用肥美的鶾音向神明祭祀,祈愿去掉鲁侯的灾祸。”鶾也指天鸡这种鸟,又名山鸡。也作“翰”。《尔雅·释鸟》:“鶾,天鸡。”郭璞注:“鶾鸡,赤羽。《逸周书》曰:文鶾若彩鸡,成王时蜀人献之。”按:《逸周书·王会》作“文翰者若臯鸡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鶾,本又作翰。樊云:“一名山鸡。”我们理解,其实这里的天鸡,应当指的还是羽毛亮丽如锦鸡一类的野鸡,因为它善于飞行,古人也把它归为鸟类。鶾的小篆写法如图:图片
(鶾的小篆写法)2、鴳。读音有三个:(一)yàn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鴳,雇也。从鸟,安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鴳雀。图片
(凤头百灵)鴳雀,是鹑的一种。又名“老雇”、“冠雀”、“角阿阑”。《尔雅·释鸟》:“鳸,鴳。”郭璞注:“今鴳雀。”桂馥《札朴·乡里旧闻·阿阑》:“鸟色似鹑而形瘦小,有毛角,善鸣,能学众声。乡人笼而爱玩之,呼为角阿阑,无角者谓之麻阿阑。按:即鴳雀也。”关于“老雇”这种鸟,可以参看第710课“雇”字条,这里不再详说。依照桂馥的描述,这种鸟指的应当就是凤头百灵,如上图所示。(二)ān。这个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鸟声。《集韵·寒韵》:“鴳,鸟声。”(三)è。读音出自《山海经》郭璞注。古代传说中的怪兽名。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:“(边春之山)有兽焉,其状如遇而文身,善笑,见人则卧,名曰幽鴳。其鸣自呼。”郭璞注:“鴳,音遏。”鴳的小篆写法如图:图片
(鴳的小篆写法)3、鴆(鸩)。读zhèn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鸩,毒鸟也,从鸟,冘声。一名运日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鸩,一种毒鸟。图片
(以蛇为食的鸩)传说中,鸩是一种毒鸟,雄的叫运日,雌的叫阴谐。喜食蛇。用其羽毛泡酒能毒杀人(一说用羽毛划过酒,就可以毒杀人,“历,过也”,是划过还是浸泡,不详)。《广韵·沁韵》:“鸩,鸟名。《广志》云:其鸟大如鸮,紫绿色,有毒,颈长七、八寸,食蛇蝮。雄名运日,雌名阴谐。以其毛历饮,食则杀人。”依照传说来看,鸩的毒性主要来源于它的食物毒蛇,因其经常接触毒蛇,这导致它的羽毛沾染上毒性非常猛烈的蛇毒。日积月累,鸩的羽毛,就有了“历酒杀人”的特性。也因为这个原因,鸩羽毛泡过或划过的酒,就成了传说中最厉害的杀人毒药——鸩酒。因为鸩常常用来制作毒酒,后来“鸩”也就有了“毒酒”的含义。《后汉书·霍谞传》:“譬犹疗饥于附子,止渴于鸩毒,未入肠胃,已绝咽喉,岂可为哉!”犹如用附子充饥,饮鸩毒止渴,没有进入肠胃,已绝咽喉,难道可以做吗!我们知道,中医上讲“附子”这味中药性味辛、甘,大热,有毒,以其为食非但不能止饿,还会毒死人,跟饮用剧毒的鸩酒解渴是一样的,非但不能解渴,还会毒死人。这是成语“饮鸩止渴”的原始出处,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。我们常在历史影视剧中看到“鸩杀”的情节,其实用的就是含有剧毒药物的酒,至于到底是不是“鸩”酒,并不一定。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:“(季友)使鍼季劫饮叔牙以鸩,……(叔)牙遂饮鸩而死。”派鍼季强迫叔牙喝毒酒,……叔牙于是饮毒酒而死。这里的“鸩”,同上面说的一样,借指毒酒。也可以用“鸩”代指以毒酒害人。如《三国演义》第二回:“何后嫉妒,鸩杀王美人。”图片
(影视剧中的鸩杀)此外,“鸩”还指一种食蜚的鸟。出自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(瑶碧之山)有鸟焉,其状如鸡,恒食蜚,名曰鸩。”郭璞注:“蜚,负盘也。此更一种鸟,非食蛇之鸩也。”负盘,一种昆虫,即行夜,可全虫入药。鸩的小篆写法如图:图片
(鸩的小篆写法)4、鷇。读kòu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鷇,鸟子生哺者。从鸟,囗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待母哺食的幼鸟。图片
(待母哺食的幼鸟)《尔雅·释鸟》:'生哺,鷇。”郭璞注:“鸟子,须母食之。”《国语·鲁语上》:“鸟翼鷇卵,虫舍蚔蝝。”韦昭注:“生哺曰鷇。”捕鸟时要保护雏鸟和鸟卵,捕虫时要避免伤害幼虫。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声謷謷者,鸟哺鷇也。”颜师古注:“凡鸟哺子而活者为鷇。”又指雀子和鸟雏。《方言》卷八:“北燕、朝鲜、洌水之间谓伏鸡曰抱。爵子及鸡雏皆谓之鷇。”鷇的小篆写法如图:图片
(鷇的小篆写法)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